武漢激光企業(yè)的首次重組,最終以分手結局。4年前,武漢兩大激光企業(yè)
華工科技和
團結激光牽手,成立武漢華工
團結激光技術有限公司。本周內,
華工科技將掛牌轉讓其持有的華工團結全部51%的股權。
至此,維持了四年的激光“婚姻”,宣告結束。
強強“聯姻”
6月17日,
華工科技與
團結激光的“感情破裂”,浮出水面。
這天,
華工科技董事會上,關于所持出售51%華工團結股權的議案,獲得9位董事全票通過。其中身為
華工科技董事、
團結激光法人的陳海兵投票贊成。7月5日的
華工科技股東大會上,有關方面透露,將于本周內掛牌轉讓上述51%股權。業(yè)內普遍預測,
團結激光將回購
華工科技轉讓的股權。
此時,距離2007年11月16日華工團結成立不到4年。當時的成立大會上“打造國際一流激光切割設備制造商”的豪言,猶在眼前。
當時,激光切割設備領域同質競爭激烈,“價格戰(zhàn)”讓不少企業(yè)遭遇發(fā)展瓶頸。在多方努力下,雙方牽手,這也是武漢激光企業(yè)的首次重組。
那時,
華工科技擁有激光切割系統的核心技術,并擁有兩個切割設備國際知名品牌“Laserlab”和“Farley”;而
團結激光旗下的上海團結普瑞瑪公司,擁有“普瑞瑪”這一國際品牌,是國內最大的激光切割機生產企業(yè)。
貌合神離
這一在業(yè)界看來強強聯合的重組整合,為何最終走向了散伙?
在
華工科技6月18日的公告上,提到了出售股權的原因:華工團結成立后,在產品上未能實現大功率激光切割設備產業(yè)整合的目的,在材料采購、生產和銷售環(huán)節(jié)上也未能實現內部資源共享、優(yōu)勢互補的協同效應。
昨晚,記者聯系
團結激光多位老總級負責人,他們均不愿就此事表態(tài)。其中一位副總說,“以
華工科技的說法為準。”
據知情人士透露,
華工科技是看中
團結激光旗下的上海團結普瑞瑪。但重組后,
華工科技雖以51%控股,但對
團結激光的核心優(yōu)質資產上海團結普瑞瑪,基本上沒有話語權,兩家公司原有品牌依然在市場、價格上“打架”。
另一個重要原因是
團結激光的上市夢想。當年,
團結激光獨立上市希望不大,才有了與
華工科技牽手的故事。近年來包括創(chuàng)業(yè)板在內的資本市場迅猛發(fā)展,一些當年比
團結激光小的企業(yè),也陸續(xù)上市,有些
團結激光的原股東對當年的重組很“后悔”。
而一組數據中,也許透露出了
華工科技“放手”的端倪。據公告披露,華工團結2008年至2010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288.49萬元、221.36萬元、1553.12萬元,分別占
華工科技當年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的5%、1%、6%。如此低的貢獻,
華工科技沒必要再“耗下去了”。
反思“分手”
“各有各的股東、各有各的目標、各有各的狀態(tài)。”當年談判之時的矛盾,一位人士承認,“兩個公司的風格差別太大,沒有辦法統一管理。”
對此,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新生認為,像重組這樣的資本經營,除了經濟利益之外,還涉及到復雜的企業(yè)文化和人事關系。而同西方契約社會相比,中國人事往往是最難整合的。
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汪濤則表示,隨著企業(yè)自主經營的“半徑”不斷增加,重組、剝離等資本運作將越來越平常,退出重組也沒必要大驚小怪。